做大美麗文章謀趕超
漫步在黔東南的村村寨寨,每一個村寨給心靈是不一樣的新鮮,不一樣的體驗。
獨特的異地民俗風情,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求趣、求知”的多方面心理需求,這讓黔東南成為旅游的新高地。
做大美麗文章謀求新跨越,讓更多的游客向往黔東南,通過旅游業帶動精準扶貧,這是黔東南共同的認識,共同努力的目標。
圍繞建設“原生態苗侗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目標,緊扣原生民族文化資源,著力在文化旅游融合上做文章,在文化挖掘與傳承、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營銷、培育精品景區、開發旅游產品等方面發力,釀制了一壇香醇的旅游“美酒”。
頂層設計先行。一張藍圖徐徐展開——黔東南旅游發展的品牌形象、空間格局、戰略舉措及支撐項目擘畫凝聚在《關于加快黔東南州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上。突出“一村一品一游、一縣一特色一亮點”,形成“歌舞為沸點、美食為吃點、文化為看點、山水為玩點”的旅游產品體系。
為加快中國苗侗風情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創建步伐,黔東南以建設“中國民族鄉村旅游示范區”為抓手,州委、州政府明確提出“一縣一品一特”的發展戰略,成立了領導小組、制訂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定制了時間表,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出臺扶持政策,切實抓好旅游安全等,為各項相關工作穩步開展制定了嚴密保障措施,在2年內成功創建中國苗侗風情國際旅游目的地。
抓建設只是手段,促進發展才是核心。
黔東南已經列出發展的目標表:到2020年,黔東南基本形成全區域全產業鏈的旅游產業體系,全州內外接待游客達到1億人次左右,游客平均停留天數達到2.5天以上,人均消費達到1000元以上,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000億元,打造成以生態文化和民族文化為支撐的休閑、養身、度假勝地。
貴廣高鐵、滬昆高鐵陸續通車,黔東南州境內高鐵通車里程接近全省一半,邁入了高鐵時代。
隨著交通網的密集布局,旅游產業借勢起飛。
讓世界旅游向往美麗之州
2016年1月,貴州入選《紐約時報》全球最值得到訪的52個旅游目的地,入選理由是苗家山寨和侗家山寨保留了不緊不慢的舒適節奏和最淳樸的真實感,黔東南州正是貴州這方面的代表。
2016年4月12日,法國知名電視紀錄片欄目《相約未知地帶——貴州篇》在法國電視臺二臺開播,展示了黔東南州榕江縣開陽苗寨淳樸自然的生活場景,吸引了法國523萬觀眾。
今年初,作為春晚分會場的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徹底“火了一把”,一場流光溢彩的歌舞表演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春節期間,肇興景區接待游客數量超12萬人次,同比增長85%。
“創建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國民族旅游鄉村旅游示范區,必須要突出黔東南核心吸引物,用最炫產品吸引國際游客!敝萋冒l委主任王建華說,“文化與旅游融合生輝,大美黔東南正逐步向世人展現,讓世界看見,讓旅游體驗得到,推動全州旅游產業井噴式增長。”
山水為韻、文化為魂、產業為基。黔東南通過文旅融合大做文章,美麗黔東南的形象被雕琢得更加立體、生動,往昔動人的面龐如今更加紅潤。
要讓海內外的游客到黔東南進行深度體驗游,感悟最炫的苗鄉侗寨情,在黔東南尋找到鄉愁,讓游客愛上黔東南,在黔東南消費,促進全州發展,除了抓好產品建設,提升服務質量,關鍵是要讓游客知道黔東南旅游的個性、看點、吃點、玩點。
于是,強勢推廣“苗鄉侗寨情·大美黔東南”旅游品牌成為重要利器:
——圍繞“苗年苗節”“侗族大歌”求突破,通過“中國傳統村落·凱里峰會”等重要載體,宣傳和展示“苗鄉銅寨情·大美黔東南”旅游品牌,讓黔東南的美飄起來,響起來。
——按照“高端展示、受眾對外”的思路,加強媒體合作,策劃一系列苗侗風情高端活動,做到“月月有主題,天天有新聞”,讓黔東南旅游高頻率、多密度地出現在游客眼中。
——黔東南州還針對旅游市場特點,為廣大游客準備了豐富的文化節慶活動,有寶庫偶苗族姊妹節、苗年、侗年、龍舟文化節、仰阿莎文化藝術節、侗族大歌節等,有效撬動市場,拓展了旅游扶貧市場新局面。
數據顯示:2017年,黔東南州接待旅游總人數9351.53萬人次,同比增長39.49%,旅游總收入777.75億元,同比增長40.47%。
“獨特的旅游產品加上高密度的精準營銷,讓黔東南成為更多游客心中首選目的地。”王建華說:“游客紛至沓來,為全州盛開旅游扶貧‘幸;ā,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源源不斷的游客來到大美黔東南休閑度假,全面帶動了以民族工藝為主的服務業發展,全州以服飾、刺繡、銀飾、蠟染等傳統手工技藝為主的工藝美術品生產服務單位共有4798個,個體工商戶4106戶,直接催生了100余家民族民間文化工藝品生產企業,解決了2.5萬當地人就業,間接帶動就業人員10余萬人,實現收入174496萬元。
共享旅游發展大紅利
盛夏時季,走在苗鄉侗寨,處處蕩漾著生機。
山坡藍莓飄香,小院游客熙攘。麻江縣宣威鎮翁保村烏羊麻寨靠發展藍莓產業和鄉村旅游,全寨34戶貧困戶125人2015年全部實現脫貧。
烏羊麻寨只是黔東南鄉村旅游扶貧體制機制改革和“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
如何讓人民共享旅游發展大紅利?黔東南給出了答案。
抓培訓,讓村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建設16個縣級文化產業園區,完成繡娘、工匠藝人等文化傳承人培訓5000人以上,建成10個以上繡娘產業園、10個以上繡娘專業合作社、1000個以上錦繡坊,培育10戶以上文化扶貧龍頭企業。2017年共開展推動鄉村旅游組織化經營,積極開展鄉村旅游人才培訓68期,培訓1.3萬多人次。
“往年,云霧繚繞的茶園美景只有茶農們自己欣賞,今年卻‘賣’出了錢!”大塘鎮黨委書記張洪智高興地說。
作為雷山縣的茶產業核心示范基地,坐擁2.84萬畝茶的大塘鎮,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茶葉銷售,與貴州甕福集團簽訂茶葉產業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投入3600萬元新建茶葉深加工廠、茶吧、低產茶園改造等,發展集觀光、休閑、娛樂、旅游、文化、體驗互動為一體的生態茶觀光園,讓“茶文化”帶動“茶經濟”。
“茶旅”融合發展僅是大塘鎮由極貧鄉鎮向旅游風情小鎮轉型升級,以賣“旅游飯”實現脫貧摘帽的路徑之一。
丹寨是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能否利用資源優勢,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對此,萬達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旅游景點為基礎,引入非遺文化和苗族特色項目為核心的旅游小鎮方案——捐贈8億元建設丹寨萬達小鎮。
2017年7月3日,丹寨萬達小鎮正式開業,獨具特色的苗侗文化建筑、神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世界上最大的水車以及其他完善的配套設施為小鎮吸引了眾多游客。
“我們做這個旅游小鎮,是要搭建一個平臺,把整個丹寨縣所有的旅游資源嫁接進來,把周邊的旅游景點集合起來,把目的地變成了集散地,目前我們已經簽約了131家旅行社!痹谫F州省丹寨旅游小鎮項目負責人陳洪濤看來,萬達旅游小鎮給了丹寨一個發展經濟的支點。
在萬達小鎮的帶動下,丹寨縣2017年接待游客總人數達310萬人次,同比增長24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356%,實現了“井噴式”增長。
黔東南在發展總結探索出了“三共三帶”(共建、共管、共建;合作社帶戶、景區帶區、企業帶縣),形成了“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貧戶+合作社”“景區+農戶”“合作社+眾多村民”“企業帶縣”“旅游+民族工藝”“黨社聯建”。
通過“三共三帶”模式式的帶動,全州發展鄉村旅游帶動1.5萬余個農村勞動力就業,助推旅游脫貧1.98萬戶達59438人。
亮眼的成績單是對山水與文化交相輝映,是對“以美麗回答一切”的黔東南最好回饋。
固“根”守“魂”留住鄉愁
在這里歌唱不是什么余興節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點和終點,全部都是歷史的凝煉和傳承,文化的貯存和展開。這里跳舞沒有華麗的舞臺,是一類人的文化情結,是一個民族贊美生活、謳歌生活的情調,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依托。
權威數字顯示,黔東南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79.3%,其中苗族人口占42.2%,侗族人口占29.7%,是全國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成了多彩絢麗的民族風情。苗族服飾、侗族服飾、銀飾等服飾民俗,臺江苗族姐妹節等節日民俗,雷公山地區、都柳江沿岸的苗族吊腳樓、侗族鼓樓等建筑民俗都富有民族性。
作為脫貧攻堅主場戰略,全州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4個,目前貧困人口55.6萬人,貧困戶15.2萬戶,共有342個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
如何讓342個村村民都吃旅游飯,讓旅游大發展的紅利惠及眾多村民?
“民族文化是黔東南文化的‘根’和‘魂’,而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就在幾千個古村落里!鼻瓥|南州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王建華認為,關鍵是突出用好用足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兩個寶貝”,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堅守“三共三帶”發展模式,讓村民笑起來、富起來。
近年來,黔東南先后“誕生”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護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規,使民族文化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黔東南將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優勢,將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各族村寨串成美麗動人的項鏈,讓游客體驗“時光邊緣的村落”的神韻,讓村民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快速富起來,保護好民族文化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