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入春的甘肅河西走廊正是沙塵集中出現的“傳統時節”。在走廊最西端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敦煌莫高窟卻是滿目的風輕云淡。偶有游客根據旅游攻略裹著紗巾而來,成為身上穿戴的一件裝飾品。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監測中心治沙站工作人員邱飛,在莫高窟與風沙“斗爭”了18年。他近日接受
中新社
記者采訪時說,每年春季是敦煌風沙比較集中的季節,長期飽受“沙害”的莫高窟更是一遇大風就“流沙滿天飛”,像現在這樣舒適的體感,是經過幾代人70多年來不懈努力后才得以改善的。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2000年初,剛到莫高窟工作的邱飛被安排在莫高窟窟頂治沙。他回憶道,那時九層樓頂鋪設的A字形的尼龍紗堆滿了一人多高的積沙,人要過去得從一道一道的沙梁上翻越,沙害非常嚴重。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我曾見過常書鴻先生的一幅莫高窟九層樓“下沙”的油畫,畫得非常美,感覺不到它是沙害。后來還見過沙子像瀑布一樣往下落的照片!鼻耧w說,在莫高窟工作時間較長的一些講解員對此深有感觸。20世紀80年代,她們在帶領游客參觀時,頭上要戴一個紗巾,因為在頂層洞窟棧道行走時,崖體頂面隨時就會往下落沙子。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敦煌地區氣候干旱,風沙頻繁,加之莫高窟就開鑿于鳴沙山東麓斷巖上,千百年來稍有風起,沙子便會如雨般落到窟前地面。據史料記載,上世紀40年代莫高窟的底層洞窟有很多被沙子掩埋,舉世聞名的藏經洞也是道士王圓箓在1900年清沙時偶然發現的。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70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始終沒有停止過風沙防治。上世紀80年代,敦煌莫高窟每年要清理的沙子就達3000立方米到4000立方米。致力于“根治”沙患的敦煌莫高窟風沙防治工程2008年實施以來,風沙治理的效益日益明顯,如今窟區已鮮見“天天掃沙子”的景象。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邱飛表示,如今莫高窟風沙防護已由此前搶救性的被動治理,轉入預防性保護。比如依據幾十年來監測數據分析,一年四季不同的風向、風速、沙源等因素,弄清楚風沙的傷害到底在什么地方,提前進行源頭治理,防患于未然。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從樹木稀疏的滿目蒼涼,演變發展為如今的小綠洲,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亦是莫高窟在近些年“轉危為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數十載延續著每年春天植樹的傳統,莫高窟綠化面積不斷擴大,南區窟前近一公里的范圍已綠樹成蔭。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據了解,現存莫高窟綠洲的形成,是分時期、分區域完成的。當時第一代“莫高窟人”種植樹木,已經非常重視科學規劃植被與莫高窟景觀的和諧關系。而一些當年困于人力、物力維艱而不能實現的莫高窟窟區園林景觀規劃設想,時隔多年后也被更為系統地一一實現。
敦煌莫高窟治沙植“綠”護衛古遺址安全
“當我們從住所中出來,一片林蔭道帶給我們生存的希望、生活的愉悅。”年逾九旬的原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孫儒僩回憶道,樹蔭供人們徜徉其中,在滿眼蒼翠中,能使人暫時忘卻這是在漫天黃沙的戈壁灘上。